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雪燕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雪燕名师工作室于2019年8月立项为河南省教学名师建设项目,由河南省教学名师毕雪燕教授为负责人,并组建教学团队成员,成员有10人。经过2年建设,工作室及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科研提升等方面成绩斐然,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现将工作室整体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稳固做好发展规划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潜心教书育人的楷模,广泛宣传教学名师的高尚师德,感人事迹和突出业绩,总结推介教学名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工作室特制定2019-2020年年度工作计划,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
1、建章立制。制定《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以及《工作室成员业绩考评及奖励条例》等。
2、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各成员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自身追求目标,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个人发展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并结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3、根据《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以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营造成员间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环境,促使成员自身专业能力较以前有显著提高。
5、确立研究课题。申报校级精品视频课《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冲击国家金课。
第二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
1、研训结合,共同提升。工作室成员将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提高成员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此,工作室定期进行专题培训,成员阶段性展示、汇报(公开课、研究课、研究沙龙、成果交流等)。每月至少集中活动一次,每学期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每学年每个成员至少撰写1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2、课题研究,分工合作。工作室以“导、讲、练、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主课题,成员分别承担围绕主课题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以研促教,辐射带动。各位成员根据所讲授课程的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工作室组织成员定期研讨交流,争取将课程的讲稿不断打磨,成稿出书,惠及其他高校学生。
4、示范带动,共同提升。工作室主持人每年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篇论文、主持1项小课题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打造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研讨下,工作室做好阶段性发展规划,努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以顺利实现发展目标。
二、健全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表,工作室成立之初就按照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室各项制度建设。工作室制定《工作室活动规章》、《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以及《工作室成员业绩考评及奖励条例》等相关制度,使团队及成员在遵循制度基础上,有效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1.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2次工作室会议,初期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的活动安排等。期末召开一次工作室成员的总结会议,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等。
(2)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1次阶段性工作例会,督促检查学习、研修、课题的实施情况等。
2.学研制度
(1)按时学习: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另就某一研究方向的主题集中学习,同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2)按需学习:工作室成员的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根据目前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在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有选择性的学习。
(3)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4)工作室建立“每月一主题”研讨制度。由工作室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月集体研究一次。
3.考核制度
主持人根据《毕雪燕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核,主要从思想道德、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4.经费制度
工作室根据下拨款额,制定预算,做到精打细算,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5.档案制度
(1)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
(2)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的教案、讲座、发表的论文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三、有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成绩斐然
自2019年立项为河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项目以来,经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无论在在教学改革、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建设、科研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两年内试讲通过5人。晋升副教授2人。团队中培养河南省青年教师骨干1人 ,校级青年教师骨干1人。两人获得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河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菁英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工作室积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能够逐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结果。
2.团队建设成绩显著
团队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多样的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2020年11月27日,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主办,重庆水电职院、四川水利职院、重庆市水利学会承办的全国水利院校第一届水文化育人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我团队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华水文化》课程负责人毕雪燕教授在大会上作题为“以水育人 以文化人”的主题发言。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团队扈毅娟老师作为代表发言并进行公共艺术交流活动。
同时,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组织开展讲课大赛,示范课堂教学观摩、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等多项主题培训活动,多人次参加“学科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培训、河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研讨会、“河南省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专题培训”等。团队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平台、组织开展多样化、常态化的教师培训。利用线上和线下多途径加强团队教师的培训,跨专业、跨学科、跨区域培训,有效推动团队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本团队已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个、一流课程3门、示范课堂2门,在建设中充分发挥本团队中教学团队和名师、一流课程、示范课堂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本团队有两门课程思政校级建设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工作室所属河南省优秀教学组织1个(文学艺术教研室),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人文素质类教师团队。
(二)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本团队对承担相关人文素质类课程:《中华水文化》、《文学欣赏与写作》、《大学语文与写作》、《音乐鉴赏》等课程的培养计划给予及时修订,增添了《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结合着以往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完成校级精品在线《中华创新名人与创新文化》。在全国首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植入创新文化,结合文化自信,把中国古代名人创新的故事和创新课程结合起来中国,旨在讲述好中国古代名人创新的故事、传递好中国人创新的声音。让我们每个学习者心中都植入一个创新文化的基因。拟把该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省级金课,并冲击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国家级金课。
同时,团队打造河南省线下一流课程1门《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1门《大学语文与写作》,河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音乐鉴赏》;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嘉应观),校级示范课堂2个(音乐鉴赏、大学语文与写作)。
本团队以打造国家级精品课为本工作室的主要课程建设任务,2019年10月启动,团队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共同打造视频课程《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本课程教学是以专题性授课推进。共有40讲,120余小节,每一节8到12分钟。每一个主题单元根据讲述内容差异选择不同的录制背景。在课程的内容上,我们精益求精,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呈现最好的课程效果。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对古代创新文化现象进行解析,角度新颖,小切口深分析,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方法的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本课程是既可以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延伸课程,同时可以作为是通识课在大学生中,弥补了国内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的空白。所讲述的创新文化名人一直散之于其他课程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是对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效补充和完善。
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泛、授课老师旁征博引、生动活波、妙趣横生,《中华水文化》《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对提升文化素质有极大帮助。创新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名人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都有极大帮助。通过对民族创新文化的认识,了解古代创新文化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提升受众文化软实力,对推动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以制作视频课为平台,以打磨课件为途径,提升能力,纵深研究,使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研究水平取得新突破,共享“名师工作室”资源,凸显“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 探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我校的人文素质类的主干课程《中华水文化》《文学与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为试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从不同维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中国电影史》课堂上,指导学生排演《孟瑞鹏》剧、《水文化》相关剧目。指导大学生“Modle Team”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结合文化自信、结合校情、廉政建设,排演好《一带一路——马可.波罗在中国》、《金砖五国风采秀》等剧目,有效地繁荣我校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借助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华水达人秀”才艺比赛、“流行风”校园歌手大赛、“艺苑杯”书画大赛、“华水之声”校园主持人大赛、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节水文创大赛等活动,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进公共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团队承担《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写作》等课程进一步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加大学生课堂实践内容,“小乐器进课堂、形体训练、礼仪常识情景演练,写作实践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坚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行小器乐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参与我校首批“行业大师进课堂”协同育人改革。我们聘请的“行业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进行了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我们还与艺术专业教育学院开展协同育人,充分利用专业艺术教育师资和资源,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021年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团队成员又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斩获优秀组织奖1项、校长风采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扈毅娟老师的艺术教育案例《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多课堂联动艺术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以<音乐鉴赏>为例》受邀前往四川成都大会现场做发言交流。
2.积极拓展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为加强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中心同焦作市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合作建设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基地,被列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自基地成立以来,开展了多次互动合作,是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认识。同时,中心申报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黄河文化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获得立项,为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3.加强教材建设
团队负责人主持河南省十四五重点规划教材1部(《中华水文化》),同时指导团队建设改版教材《文学欣赏与写作》。于2020年改编完成《文学基础与影视鉴赏》《写作》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并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四、特色建设成效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经过两年的建设期,形成以“专业引领、交流研讨、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团队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等,在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获奖、论著发表等方面成绩优异。
(一)提高科研平台,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本工作室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水利的提升,积极组织成员申报各项科研项目,参加各项科研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并提升科研论文发表质量和刊物级别,逐步提升整体团队成员的科学研究水平。各成员结合日常教学和研究实践,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目前初步统计共有20篇。其中,核心论文9篇,普通期刊论文10余篇。本团队建设有高层次科研平台两项,分别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黄河文化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这为我团队科研能力提升提供良好基础。
团队负责人毕雪燕教授主持有三项重要科研项目,分别如下:
1、2019年8月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道家核心思想创新性转化研究。
2、毕雪燕教授2019年12月主持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3、毕雪燕教授2019年12月参与新时代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在路径对策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二)出版著作及发表期刊
1、2019年9月出版《中华水文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2020年9月出版《写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2020年10月出版《文学基础与影视欣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2020年2月在《新闻爱好者》(CSSCI扩展版)发表《让高校成为黄河治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独著)。
5、2020年6月在《新闻爱好者》(CSSCI扩展版)发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6、2019年11月在《环境工程》发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绿色意识教育》
7、2019年11月在《致富时代》发表《大禹治水创新思想研究》。
8、2020年1月在《新闻爱好者》发表《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
9、《黄河流域水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图书拟出版
10、2020年1月在《新闻爱好者》发表《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1、2020年1月在《新闻爱好者》发表《融媒体视阈下黄河水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12、2021年在《人民黄河》发表《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三)课程教学获奖
1、《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成霸主》2020年7月获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
2、《讲述中国创新的故事 传播中国创新的声音》(第一)2019年12月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高等教育组微课三等奖
3、《传奇张爱玲》2019年12月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高等教育组微课三等奖
4、《中国古典名著的现代解读》等共享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跨课程、跨平台联动模式2019年9月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应用本科院校一等奖
5、《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2020年5月获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6、《大学语文与写作》2020年5月获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7、《音乐鉴赏》2021年获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8、《黄河文化》2020年5月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
9、《音乐鉴赏》2020年5月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三等奖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面
1.特色课程辐射范围广泛,成效显著
团队建设的《中华水文化》在华水学堂和中国大学慕课网上运行,供广大学子学习。已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完成八个学期的运行和使用。自运行以来,《中华水文化》受到广大学子的广泛关注,踊跃参加学习讨论,已连续三个学期在线学习人数达到万人以上。整体学习人数已经达到4万多人,学习人数众多,在河南省在线课程中名列前茅。
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华水文化》自2019年至2020年,本课程先后在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网站、学习强国、水利部等全国多家权威媒体刊登学习,关注人数超过200万余人次。同时还在云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武汉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推广应用,并受到全国水利系统干部和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2020年在“学习强国”国家平台“慕课”栏目中运行,学习人数高达80万余人次。
《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中华古代创新名人与创新文化》)自2019年11月在学堂在线开放以来,共计111820人选课学习。
《黄河文化》课程融合我校水利专业、环境工程、英语、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以专题讲座形式邀请名师名家、行业大师进课堂,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审美鉴赏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得到了加强,应用效果明显,学生受益面广。
2.发挥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示范作用
在团队建设中,重视人文素质类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其中将修满2个艺术学分作为毕业基本条件之一,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按规定开设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艺术概论》等基本的公共艺术课程,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供全校各专业限定选修。
公共艺术教育,紧紧围绕黄河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艺术经典中的美育元素,开展极具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水利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比如黄河泥埙,已成为寻常器乐走入我们的教室和课堂;学校专门与焦作黄河嘉应观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通过《音乐鉴赏》《黄河文化》《中华水文化》《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等众多课程实践改革,不断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挖掘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多课程、多维度的系统育人新模式。这些有益的探索也使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河南省内艺术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工作室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工作如课题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等还有待进步深入,有的工作如教学讲座和沙龙活动等,须在现有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我们决心在省名师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下,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使本工作室今后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毕雪燕名师工作室
2021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