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侯翠红

发布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1-11-10浏览次数:12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表

一、基本信息

工作室名称

侯翠红化工热力学教学名师工作室

所在学院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实体工作室地址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309

网络工作室链接

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preview/ZZU-1207193806? Tid=1465008447# /learn/announce

负责人姓名

侯翠红

联系方式

13838568695

主讲课程

名称

化工热力学

主讲课程链接

http://www.icourse163.org/ learn/preview/ZZU-120719 3806? tid=1465008447# /learn /announce

二、建设情况

(一)建设规划

(含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年度计划等)

1. 工作室的整体发展规划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名师形象,维护团队声誉,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潜心教书育人,主动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带头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学术交流,促进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争取将郑州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和团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 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按计划进行。计划制定的工作制度包括:

(1) 工作室日常管理及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2) 工作室例会及学习研讨工作制度;

(3) 工作室团队集体备课制度;

(4) 教师业务进修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度等。

3. 年度计划

202012——202112

开展学习调研,进行工作室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制作网络工作室,初步建设上线;执行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教学手段改革,完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材建设,组织教材编撰;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 

20221——202212

做好工作室日常运行与维护,并认真执行工作室制度,建设并持续改进完善网络工作室;参加并组织省内外教学交流研讨,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网站,完善线上课程资源,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省内外推广高校化工热力学课程和专业建设。完成工作室建设运行过程中问题归纳、总结与解决,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发表教研论文,出版教材专著。

20231——202312

对工作室建设成果及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可持续模式,形成建设报告,发表教研论文, 组织省内外教学交流研讨,引领省内高校化工热力学课程和专业建设。申请教学成果奖励。

以上阶段工作可以交叉或平行进行。

 

 

 

 

(二)建设成效

1、实体工作室建设(含硬件设施、规章制度、经费使用等)

1)硬件设施:

目前名师工作室硬件建设正在进行中,学校、学院为教学名师工作室提供了独立办公室,设在学院三楼,装修基本完成,并拟配置办公桌椅、书架、办公电脑,打印机,电话、投影等必要的办公设备,能够进行小型的教学研究、研讨交流等活动,为教学名师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

2)规章制度:

目前已建立了工作室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师业务进修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度,并已开始执行。工作室日常管理及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室例会及学习研讨工作制度已在制定中,将于今年10月开始实行。

3)经费使用:

目前经费已使用及预支80%,由于假期和疫情,9月份开学将加快执行进度,9月底前完成所有支付。

其中硬件建设(工作室装修布置、办公桌椅、投影等):10万元(学院配套);课程建设:7万元;专家费:1万元;笔记本电脑1.2万元;资料费、调研费等:0.8万元。

2、网络工作室(虚拟教研室)建设

进行了网络工作室前期调研,制定了网络工作室建设计划,完成了网站维护运营人员的培训,目前暂时与课程网络共用一个网站,将进一步建设完善,以充分实现线上交流研讨共享。 

3、工作室教学团队建设(包含人员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团队分工及团队特色等)

  已形成的工作室教学团队共10人,校内主讲教师9人,校外指导专家1人(天津大学夏淑倩教授/副院长,国家精品课程《化工热力学》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辅导员1人,主要负责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与指导。

姓名

学校

出生年月

性别

政治面貌

最高学位

职称

专业

领域

主讲课程

侯翠红

郑州大学

1970-05

中共党员

博士

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任保增

郑州大学

1962-12

中共党员

博士

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夏淑倩

天津大学

1973-11

中共党员

博士

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詹自力

郑州大学

1965-09

九三学社

博士

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李松杰

郑州大学

1981-10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关红玲

郑州大学

1988-10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石晓华

郑州大学

1978-05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张永胜

郑州大学

1987-10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李红萍

郑州大学

1967-08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化工

化工热力学

 

郑州大学

1990-06

中共党员

硕士

讲师

思想

政治

辅导员

 

 

4、工作室教学活动开展(结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标准(试行)》要求,包含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名师形象,维护团队声誉;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团队承担学院的《化工热力学》、《化工发展与人类进步》、《化学工程新进展》、《反应工程试验》等本科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及设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实践环节,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并注重产学研融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

3)指导培养李松杰、关红玲、张永胜、段锟等 4 名青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李松杰副教授荣获河南省优青,关红玲荣获中原博士后基金资助

4)持续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解决学生专业思想问题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求;建设化工热力学慕课,拍摄完成化工热力学慕课视频,构建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并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运行,累计选课人数近3000支持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在同类课程中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主讲的化工热力学2021年获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并通过校级、省级选拔,推荐参加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评选。正在组织修订河南省十四五重点规划教材《化工生产实习教程》。

5)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参与专业认证、评估工作。组织申报虚拟教研室项目。

三、个人总结

侯翠红,中共党员,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是国家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河南省一流课程《化工热力学》课程负责人。兼任河南省高等学校化工与制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全国肥料与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学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委会委员;是《肥料与健康》《化工矿物与加工》和《腐植酸》等杂志的编委。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2019)、河南省文明教师(2019)、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0)、郑州大学“十大巾帼”标兵(2021)、中原(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1)。

从教26年来,牢记大学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率先开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优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化工热力学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大学MOOC和校内SPOC运行受到校内外学习者和同行好评;主讲化工热力学课程2020荣获河南省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2021年获河南省一流课程,课程团队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指导本科生连年荣获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好成绩,指导研究生李松杰、青年教师关红玲成长为省优青、中原博士后创新人才等,还有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行业翘楚。

注重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注重专业建设。近5年主持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在《化工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4篇;主编出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程》、《化工生产实习教程》等教材4部,指导本科教学实践,主编教材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020)、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重点立项2021)。

主持的“面向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工科教育产学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年获郑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专业师生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8),学科专业排名持续上升。

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带领课题组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田健康、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勤耕不辍,在行业内卓有佳名。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 项,与企业签订百万以上重大横向科研项目3 项并成功产业化。组建全国钙镁磷肥技术进步联合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经过刻苦攻关,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攻克砂性肥料造粒世界难题并实现成果落地转化,建成年产20 万吨工业化装置并成功投产,专家评价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授权并全部落地在企业实施转化国家发明专利6 件,研发作物专用肥大田应用上万亩,节肥提质增效显著;主持修订国家标准1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 1 部(2020),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多篇;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 

今后,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深化课程建设,紧扣科技及学生的进步,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借助数字化技术持续改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化工热力学“金课”,将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返回原图
/